“这是装满一担粮的一副扁担,大家可以来感受一下这个重量。”
伴随现场讲解员的邀请,一位身材高大的男记者阔步上前,尝试着扛起扁担,显得有些吃力。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的“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福建线活动采访调研团走进三明市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这是采访调研团亲身互动的一个场景。
宁化地处闽赣边界的武夷山南段东麓,曾是中央苏区稳固的战略后方,有着“红色粮仓”之称。当地百姓累计为红军捐献了20多万担(1担相当于120斤)粮食,仅1934年就捐献10万余担。宁化县党史办主任伊仕鹏说:“这20多万担粮食,都是百姓们从一粒米、一口饭中省下来的。”
老区的百姓不仅在战争年代为红军筹粮造纸,还在和平时期积极为革命历史文物保护作出贡献。
总攻击、预备冲锋、紧急集合、包抄、靠拢、散开……走向正在展陈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每一项指令都有相对应的号角声,曲目量达340多首,其复杂程度堪称“声音密码本”,不容任何泄露、遗失。现场讲解员介绍:“这本号谱的主人罗广茂1930年参加红军,曾在朱德同志身边担任司号员,始终用生命保护着这本号谱。”得益于罗广茂母亲的珍藏,这份已是国家一级文物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才能够完好保存至今。
《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显示,红军的不同指令都有相对应的号谱。人民网 李唯一摄
说着,讲解员触控大屏幕上的“总攻击”处,现场响起嘹亮的冲锋号角声,一瞬间,仿佛回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上。
“这是总攻击的号谱,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冲锋号’。其他的号谱,也可以在这里点击后聆听声音。”讲解员说,馆内不仅保存着号谱原件,还通过数字化技术录入每项指令的号声,丰富展陈内容,吸引游客以互动形式了解军号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是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的“镇馆之宝”,这本号谱的主人罗广茂曾使用的号嘴也被保存下来。人民网 李唯一摄
“战争年代通讯条件不发达,军号在信息联络、鼓舞军心、实时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吹号员为了确保传递的号声准确,经常练习到嘴巴溃疡。”宁化县长征出发地遗址保护中心主任邱明华说,这本泛黄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本最完整且正规出版印刷的红军军号谱,也是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的“镇馆之宝”。
邱明华介绍,近年来,宁化县共争取近3825万元经费投入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先后增补47处红色遗址,挖掘梳理红色故事,打造长征精神现场教学点,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是其中的代表,如今已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红色主题场馆之一。
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人民网 李唯一摄
自2021年开馆以来,来到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学习参观的人次超过70万,越来越多的游客沿着这条基地内一条标注着长征关键里程碑的“时间轴”向前走去,重温这段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一首充满希望的《如梦令》在宁化孕育而生。时隔近百年,“风展红旗如画”的宁化正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让“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先辈事迹激励老区人民,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欣欣向荣、续写新篇。